(诽的小篆写法)
2、謗(谤)。读 bàng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谤,毁也。从言,旁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毁谤。显然,它跟“诽”是同义字。但也有细微的区别,文末会详细解说。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“谤,恶也。”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谤,诽也。”
注意,在古代,这个“谤”并不是贬义词。
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所获多矣,敢辱高位以速官谤?”我所得的已经很多了,哪里敢接受这样的高位而很快地招来官员们的 毁谤?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禹利天下,子产存郑人,皆以受谤,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。”大禹使天下人获得利益,子产使郑国得以保全,但都受到人们的诽谤,可见民众的认识显然是靠不住的。
(大禹治水)
谤在本义之外,还有两个用法:
(1)指责别人的过失、罪恶。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谤,对他人道其恶也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”周厉王暴虐,百姓纷纷指责他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谤议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,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,给予下等奖赏。
(2)诅咒;怨恨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进胙者莫不谤令尹。”杜预注:“谤,诅也。”进胙肉的人无不怨恨令尹。
谤的小篆写法如图:
(谤的小篆写法)
让我们总结一下, 古时候的“诽”、“谤”与现代的“诽谤”有什么区别呢?
诽谤这个词源于上古,即上述“诽谤之木”之诽谤, 原为褒义,到了现代汉语,诽谤有了无中生有,说人坏话,毁人名誉”的意思,成了贬义词。
(诽谤)
单字方面: “诽”字只是对某种行事持有不同意见,是背后指责其失误,没有恶意中伤的含义。“谤”字只是对某种行事持有不同意见,并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。也就是说,“诽”、“谤”二字的本义都是背后对人指责,只是激烈程度不同。
“诽”程度轻一些,指背地议论,嘀咕,甚至是腹诽;“谤”相对激烈一些,是公开的指责。再联系之前的几个字,“讥”指微言讥刺;“诬”指夸大其辞,无中生有;“讪”指用语尖刻,使人难堪。
(【说文解字】之441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