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蟋蟀”(Grille)自行重步兵炮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的一款自行火炮。它是以捷克制造的Pz.Kpfw.38(t)坦克的底盘作基础,再加装上150毫米sIG 33步兵炮而成。
“蟋蟀”M型,战斗室后置
德军原本计划用发动机位于车体中央的 38(t)M型坦克底盘为基础,搭载150毫米重步兵炮改装成“蟋蟀”(Bison)自行重步兵炮。但前线的战局使得德军提前进行了改装,一部分使用的是H型底盘而非计划中的M型。
H型在开放式的战斗室上安装了150毫米重步兵炮,可携带炮弹15发。战斗室前方装甲厚25毫米,侧面装甲厚15毫米。从1943年2月开始到4月为止,德军共生产了90辆该型重步兵炮。
“蟋蟀”H型
德军最初计划生产200辆“蟋蟀”,由于已经用H型底盘生产了90辆,所以M型底盘生产的重步兵炮应该是剩下的110辆。不过,由于德军的追加订单,其生产一直持续到1944年9月。M型和“黄鼠狼Ⅲ”M型使用同样的底盘,由于其主炮位于车辆后部所以车辆平衡性能比H型好。战斗室的装甲厚度只有10毫米,稍显单薄,可携带弹药辆增加到了18枚。从1943年4月到6月间,以及同年10月到 1944年9月间,德军共生产了282辆M型,到 1945年2月有173辆还可以参加战斗。
展开全文
发展型号
“蟋蟀”H型
在1942年,德国为了谋求加强战车的火力,便开始研究如何在旧有坦克的底盘上加装重型火炮。设计者把捷克的Panzer 38(t)H型坦克的炮塔移去,并在坦克顶部划开一个隔间,在这个隔间中加装了150毫米sIG 33重型火炮,便成为了一架自走炮。车身正面装甲为50毫米,而上部建构的正面装甲则为25毫米。德国方面在1943年生产了91辆这种战斗车辆。官方将之命名为“蟋蟀”H型。
“蟋蟀”H型
“蟋蟀”H型
“蟋蟀”H型
“蟋蟀”M型
而蟋蟀式的第二款型号则以Panzer 38(t)M型作底盘。同样地,设计者把它的炮塔去掉,再加装一个大型隔间,里面安放一支150毫米sIG重型火炮。但与H型不同的是,这个隔间被划在车身的较后部分,亦稍微比H型的细小及较高。
德国要求开发这架战斗车辆是因为原本的“蟋蟀”H型并不能有效率地使用,其重型大炮安放在车身的前端使得车身重量不平衡,令车辆行进时极不稳定。这架新型的蟋蟀式把火炮安放在车身较后位置,使得车身得以平衡。
在1943至1944年间,德国共制造了282辆这款战车,并命名为“蟋蟀”M型。
“蟋蟀”M型
“蟋蟀”M型
投入战争
两款蟋蟀式都被德军装甲师及装甲掷弹兵师所采用,大大提高了火力。
“蟋蟀”H型和M型混编,从图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