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》中有“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”之说。在传说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中便有关于酒用于医疗的记载,书中指出,作“汤液醪醴”(酒),其医疗作用是“邪气时至服之万全”。
明朝李时珍也在《本草纲目》明确写道:酒,天之美禄也,面曲之酒,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愁遣兴;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,生痰动火。
另外,《神农本草经》《金匮要略》《齐民要术》《太平圣惠方》《圣济总录》等医学典籍,都附录了多种酒方,用酒精消毒的记载更是不计其数。
而中国古人还有在端午节饮艾叶酒、重阳节饮菊花酒以避瘟疫的习俗。可见酒在古代预防疾病的重要性。
02 酒行药势,通血脉,散湿气,祛风下气,舒肝理气
中医理论认为,酒性温热,味甘、辛、苦,归心、肝、胃、肺经,功效舒筋活络,止痛散寒,温通经脉,引行药势,用于风寒湿痹,筋脉痉挛,且有导引其他药物达病所之功。
《汉书 食货志》载:“酒,百药之长”。自古以来,酒与医就有不解之缘,且看“医”字的繁体写法──“医”,下方一个“酉”,酉者,酒也。
其实酒本身就是一味汤药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品之一。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,酒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,它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很多古代医学家的肯定。
清朝陈士铎撰写的《本草新编》其中论酒说:“少饮有节,养脾扶肝,驻颜色,荣肌肤,通血脉,厚肠胃……此酒之功也。”洗练的语言把酒的药用功效概括得一清二楚,同时也强调了饮酒要有节度。
关于“饮酒避疫”,中医学者、烟台大学硕士生导师孙波教授也说:疫,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病毒,人能不能避之,也就是躲开这一劫,跟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。酒能不能避疫,其实说到底是酒与人体免疫力之间的关系。
适量喝酒有“行药势、杀百邪恶毒气,通血脉、厚肠胃…养脾气”等作用。
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适量饮酒的健康。这项发表在《美国医学杂志》上的研究,在汇总了多达11.2万参与者的健康信息后认为,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(包括适度饮酒,锻炼,饮食健康且不吸烟)与更长的预期寿命有关。
而真正有“药效”的酒,是用粮食酿造的。
主要原因有两点,第一,酒行药势;第二,药食同源。
在我们世界客都梅州,男女老少都爱喝纯粮酿造的火炙娘酒,那是养育客家人的酒,是客家女人坐月子的滋养温补酒,也是驱寒祛湿行气活血的酒。
客家女孩火炙娘酒,属于黄酒,以黑白糙糯米为原料,加入秘制小酒曲,配上独一无二的火炙工艺酿造而成。
娘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,且据检测到的氨基酸就有17种,故有“液体蛋糕”之称。
虽然无论是从中医还是现代科学来看,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已经得到认可,甚至早有“饮酒防疫”的观点,但是必须强调“适量”二字。
适量饮酒因人而异,饮酒者要限量,不建议不饮酒者为了预防疾病开始“适当”饮酒。我们既不能传谣夸大酒预防疾病的作用,也不能完全拒绝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适量饮酒对健康的作用。
但是记住,一定要喝好酒,适量喝酒!
特别是现在新春寒冬之际,病毒传播的速度更快,平时工作再忙再累,也别忘了好好锻炼身体,平时喝点养生的客家娘酒,驱寒祛湿,扶阳固本,养好身体过大年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